隨著中醫藥對外交流的深入,越來越多的中藥藥品開始出口外銷。為此,許多厂家將藥品名進行了翻譯。目前,中藥藥名的翻譯方法較多,且各有千秋。而一個響亮上口又能充分反映藥品療效的譯名是中藥走向世界的前提之一。有關專家認為,中藥藥名翻譯以音譯加注釋為佳。
五种譯法各有千秋
目前,較為常見的翻譯方法有以下五种。直接用漢語拼音注音,如云南白藥、銀杏天寶等;藥品名的音譯加上劑型的英譯,如桂枝湯—Guizhi Decoction、慈丹膠囊—Cidan Capsule等;按藥品名直譯再加上劑型的英譯,如桂林西瓜霜—Guilin Water鄄melon Frost等;意譯—將中藥的功能作用翻譯出來,如溫脾湯—Decoction for Warm 鄄ingthe Spleen等;音譯加注釋,如傷濕止痛膏—ShangShiZhiTongGao (Plasterfor 鄄 RheumaticPains)等。
從上述藥品的英譯來看,前兩种譯法雖簡洁明了,但卻似乎沒有傳遞出任何信息。第三种譯法雖傳遞出了一部分信息,但仍無法讓人了解藥品的功用,而且如果其中含有按拉丁語翻譯的中藥名,那么即便是對于以英語為母語的人來說,也會是一大難題。相對而言,第四种譯法則將藥品的功效闡述得清楚明白,便于人們購買。但這是解釋,不是藥名。而第五种翻譯法,則既能讓人掌握藥品名,又能讓人明白其藥用功效,較好地解決了上述四种譯法所存在的問題。
最佳方案:音譯加注釋
因此,中藥藥名的翻譯,尤其是新研制開發的中藥藥名的翻譯,以采用第五种譯法,即以音譯加上注釋為佳。因為英語及許多西方語言都屬于拼音文字,因此標注漢語拼音能讓他們基本准确地說出藥名,便于購買;而加注英語解釋則利于他們選購對症的藥品。同樣,如在中藥名中出現中藥,如“九味羌活湯”中的“羌活”,也宜于用漢語拼音注音。因為經過多年的中醫藥對外交流,隨著中醫藥國際影響的不斷擴大,西方的有關人士,特別是從事中醫藥工作或對中藥感興趣的人,已經逐漸熟悉了中藥的中文名稱,即便不懂漢語,也多能用漢語將中藥名說出。如是較為生僻的,可先注上漢語拼音,再用英語或拉丁語解釋。這种做法在現階段雖有些麻煩,但從推廣中醫藥的長遠意義來看,是完全值得的。
中藥名翻譯應“入鄉隨俗”
中藥名稱的翻譯,不僅僅是語言本身的問題,在翻譯中還應該考慮到西方國家的社會風俗和習慣。以我國傳統名藥“烏雞白鳳丸”為例,其英文譯名在《中國貿易》(ChinaTrade)上,按字面意思直譯為Black鄄Cock-White Phoenix Pills。在這一譯名中,“烏雞”中的“雞”被譯為“Cock”,這就引出了兩個問題。其一,在英語中除非特指,泛指的“雞”多譯為“chicken”;其次,“cock”一詞現在英語中已有了另一個約定俗成的歧義,在日常對話時人們都盡量避免使用。所以,這樣的藥品譯名,必會導致本族語使用者的誤解,從而喪失其應有的消費群。
另外,中藥名中涉及野生動物的也應注意。在我國傳統的中醫藥方中,有許多將動植物或昆虫入藥的經方、驗方,如熊膽膏、黃連犀角散、虎骨酒、麝香虎骨膏等等。這些藥原本療效都不錯,但其中所提到的動物都是受到保護的野生動物,有悖于國際、國內的各种野生動物保護法。正因為如此,曾經刊登在《北京周報》的“505神功元气袋”的宣傳廣告中因提到其中含有虎鞭和犀牛角,就引起了不少海外人士的強烈抗議。如現在還用這樣的藥名,應避免直譯,而應將替代入藥的藥物名譯出。
因此,對于傳統的中藥經方、驗方,我們可仍沿用已為人們所熟悉并被廣泛接受的譯名,但對于新開發研制的中藥名進行翻譯時采取標注漢語拼音再加上英語注釋的方法,應為最佳方案。這一做法,不僅能避免因翻譯不當而在無意之中引發的文化沖突,還有利于中醫藥在世界上的進一步推廣。
(引自﹕中國醫藥報,2004、01、07) |